文章目錄
大家好,我是葳維,也可以叫我Vivi 😀
大學畢業於社會學系,研究所跑去英國唸了平面設計系。
原本我是想用自身跨領域的心路歷程來開啟這系列文章的,但發現追溯回源頭,過去的這些旅程不就是我們人呀在找尋心之所向的過程嗎?大家可以先去看這系列文章的Intro導言『雖然遲到了,但我正在前往心之所向的路上』再回來看這篇文章喔!
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我們總有各式不同的煩惱,而身處煩惱當下的自己心情總是像在坐雲霄飛車,起起落落、時刻緊繃。伴隨著這些習題,我們的年紀也不斷地在增長,雖然過去的旅程不只有快樂也有很多難過,但種種的經驗也替我們帶來自我成長的契機,幫助自己更了解心目中討厭的與理想的生活樣貌。
寫文章此刻27歲的我還是常常會困惑未來的人生規劃與職涯選擇,而我也想透過這個機會來追溯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歷與背景,我是如何面對每個時期不同的困惑?這些困惑又帶給我什麼樣的體悟與行動?
這一篇文章會聊到我的學生時期,從國高中的義務教育階段到大學志願的選擇,再到進入大學後如何從困惑中尋找到一盞領我前行的燈火,並開啟了追尋的旅程。現在回頭看看過去十幾歲到二十出頭歲數時期的自己,我又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些什麼?
關於的社會期望:學校能幫我釐清未來志向嗎?
首先,我想先聊聊學生時期的自己,尤其是在普通國中、高中求學時期,一些我認為很奇怪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遇過呢?
在我記憶中的國高中時期,常常會發生一個奇怪的現象:電腦課、音樂課、美術課……等不是重點科目的課程,好像到後來都會很常被借去考試,明明在一天無聊的課堂中,偶爾有了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課程,但是卻被通知要考其他主要科目的試卷,那個時候的我都不知道有多哀怨😰
那麼主要科目是什麼?又是怎麼定義來的呢?我的答案就是:升學考試要考的科目。而看著國高中每週課表的安排,也不難看出主要科目與其他科目的比重差異有多麽的懸殊,至少在我的學生時期是這樣子的。
從這個現象來推測我們的社會,八九不離十認為升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相信大家應該也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社會風氣。我個人並不是覺得讀書不重要,甚至也認為讀書是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和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我疑惑的是為什麼不同領域/科目之間,比重的懸殊差異會如此大?我也想知道如果少考幾次小考會因此降低我們升學大考的成績嗎?還是主流社會就是覺得音樂課、美術課、電腦課…等,都只是些不重要的科目呢?
學校時光對於多數20歲前的孩子們應該可以說是生活的重心,但是即使在學校受了國高中教育,我並沒有因此對未來的職涯與志向有更清晰的想法。但是突然之間,我們就要面臨選擇未來的志向,大學科系。(有些人可能在國中升高中時就面臨選擇!)
我的未來到底掌握在誰手裡?
因此,緊接著就想和大家聊聊升學志願。對於一直以來讀普通班的我,每天接觸的都是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科目的我,面對大學琳瑯滿目科系選擇的時候簡直嚇壞了(好啦我浮誇了😂)。但我真的很困惑,我怎麼知道這些科系在讀什麼?我怎麼知道這就會是我一輩子的志向呢?
當時,
大人們跟我說,你大學念的跟之後的工作也不一定會有關聯啦!
大人們跟我說,你選這個科系未來很難賺錢啦!
大人們跟我說,這個好、那個好、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但是,那都是你們說的,這些都不是我真的確認過的事情呀!
即使我相信我們的教育體系有不斷地在進步,提倡更多元入學方式、培養學生們的更多興趣、更多的職涯講座等。只是現在的我偶爾回想過去,總希望當時的自己能有更多機會探索到這些事情呢。
高中時期:課外活動對未來志向的萌芽
高二的我在某個寒假裡參加了某所大學大眾傳播科系的相關營隊,不僅遇到來自更多不同城市的高中生,也接觸到這個科系中實際在學的東西,也因此當時考完大學升學考試,填寫志願時就是以此為發散的相關科系。
因為參加營隊,這幫助我有了一點對於未來志向的方向。但如果我沒參加營隊,在高中裡只念著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我好像還真的不知道大學志願該填什麼耶?
家人的期望是甜蜜的負荷?
從小的求學路上,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的我就是乖乖地念書領著中間排名的成績單。但是因為生長在一個有點重視小孩課業成績的家庭,即便我似乎有了心目中所嚮往的志願,但最後在高中升大學填寫志願的時候還是有點被家人小小的情緒勒索而修改了順序,也意外的不小心上了某一個我未曾考慮過的科系。
說到這個,就想聊聊家人的期望與擔心,也是一件很玄的事情。
至親們會擔心自己的小孩完全合情合理,但是正如我的這系列Intro文中提到的神奇現象,『人啊,是不是終究還是會回到心之所向的地方呢?』會不會兜了一圈,你的小孩還是回到他原本感興趣的地方呢?
所以呀,親愛的家人們與大人們呀,你們可以和孩子們提出你所擔心的地方,提供孩子們去了解不同的視角與意見,但希望長輩們或是未來的自己也能明白適合自己的方式,真的不一定適合你的小孩或是別人呀。
關於我的大學新鮮人生活:內心無聲的抗議
我不知道如果選中了一個跟自己想像落差有點大的科系,你們的反應會是怎樣的?我只記得我收到指考分發結果通知簡訊的時候,我正和高中同學們在台灣東部班遊,傍晚在民宿收到結果簡訊的我還驚訝到罵了髒字(噓)。阿對, 2022年正式將指考改名為分科測驗了。
上大學後,我的大一時期因為對這個科系沒太大的興趣,也不知道自己來到這裡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我就是沒有熱情的在上課與考試,只能透過課外的其他方式來找到生活的樂趣。不是沒有想過轉系或重考,重考的風險對於不喜歡讀書也不是太擅長讀書的我風險來說太大。轉系嗎?我們學校也沒大眾傳播或視覺設計的相關科系,除了顧好自身系上課程,還要準備校外考試與離開已經培養起來的朋友圈,當時的我是沒這個勇氣的。也因此這個時期,不知道有多少的低潮時光是大學好友陪我在宿舍、校園的某處深夜聊心事來度過的。在深知自己沒有重考與轉系的勇氣後,我也認清了現實,決定好好的把這個學業完成吧。
對於大學,我擁有的遺憾是不少的,所以如果要現在的我,給予當時困惑的自己一些建議的話,我想說的會是:『嘿大學時期的妳,請多多尋求協助、多尋找資訊吧(不管是網路上的、學校的、各種的),妳可以多去探索、去嘗試,妳會在之中尋找到出口的』。
即便到了現在,偶爾還是會對未來感到困惑的自己,我也會在徬徨的時候這樣提醒自己。
到了大三時期,身邊討論研究所的話題多了起來,這時的我才突然燃起了希望,我發現我還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啊!雖然我們學校沒有我想念的科系,但除了系上必修、選修,我總可以選更多跟藝術、創意相關的課程去上吧!從這時,就開啟了自己偶爾去上沒熟人朋友陪伴的課程了。
嘗試跨領域:積極正視內心的開始,也感謝過去的所有
回憶起這個時期的自己,開始因為自己心之所向的出現而做出的獨立行動,應該就是我積極正視自己內心的開始吧。即便可能看起來還是有點晚,但我很興慶自己意識到了這件事。
雖然大學時期念了沒興趣的科系,但是我也因此結識到一群互相珍惜的朋友,也享受了四年的美麗校園時光(雖然夏天走到快熱死、大一住宿還沒冷氣….)但這些也都是造就現在自己的養分與回憶。
其實不管是在人生的哪個歲數、哪個時期,人都會持續地遇到新的困惑、新的挑戰、新的不知所措。而過去的缺憾與後悔,我們也都沒辦法再回到過去來改變。但我們能做的是,從現在開始去把還能補足的、還想嘗試的,都去做了吧!你可能會說,已經錯過最佳的時機點了,還能怎麼辦?(然後雙手一攤?)但會不會幾年後的你又後悔為什麼當時的自己沒去做呢?所以說呀,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何時改變?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情?什麼年紀應該要達到什麼目標?這些都是別人說的也是別人訂的,那你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也許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替你感到擔心,因此給了你或多或少的建議,但是能替你人生負責的人是誰呢?是你的親朋好友還是自己呢?
總結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吧!這集的葳維人生體悟就是:也許每個人花的時間不同,兜的圈子大小也不同,但是,能替自己人生負責的,就只有你自己。而現在就是最好做出改變的時間點。
如果你願意屈於就現在的生活,那也代表你找到現階段的生活目的,請你就瀟灑的相信自己的選擇吧。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生活,那請你就開始做出改變吧!最可怕的不是你不改變,而是你想改變卻永遠替自己找一堆藉口。
–
我是個不喜歡沈浸在悲傷情緒太久的人,但我現在回顧過往的自己,也許我的大學初期就是在苦中作樂,但是卻用其他娛樂來掩蓋自己的無力,笑著笑著以為就沒事了,最後也真的相信自己沒事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文章終於趕在28歲生日前上線了,希望我的文章能給正在困惑的你帶來一點勇氣與陪伴:)

我是葳維,大學念文組卻跑去英國念設計碩士的女子:D
我喜歡透過文字來梳理我小腦袋中各種不同的想法,也想將這些分享給你們,因為我相信會有人和我有相同困惑的,你們不孤單喔!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那就期待下次再相見了!
歡迎追蹤我的IG來找我聊聊天吧!
自我成長系列文章: